小朋友们,你们对过敏应该不陌生吧:聚餐的时候有人可能会说“我对海鲜过敏,麻烦不要点海鲜”;到医院看病时,医生会跟你一再确认“有没有对什么药物过敏”;春天百花盛开的时候,有人会因花粉过敏,止不住地打喷嚏……
什么是过敏?哪些人比较容易过敏?我们该怎样避免过敏呢?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什么是过敏?
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会对不同的外来物做出不同的免疫应答反应。假设有A、B、C三种外来物,它们对人体分别是有益的、无害的和有害的。当这三种物质想进入人体时,人体的“识别系统”会对它们进行“身份识别”。被确认为“有益的”或“无害的”物质,将得到进入许可,最终被人体吸收、利用或通过代谢系统排出体外。而有害的C得到的待遇则完全不同。机敏的免疫系统会立即对C做出攻击,像电脑防火墙严防病*那样,将它隔离在体外或者直接消灭。
但是,如果人体的免疫系统突然失常,对无害或有益的物质进行无差别攻击,就会损害正常的身体组织,使人体出现各种异常症状,如眼痒、流涕、皮肤瘙痒、皮疹和打喷嚏等。这种攻击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过敏。
过敏也“恃强凌弱”
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下,别人都没过敏,而你却出现过敏反应?难道过敏也懂得“恃强凌弱”吗?
没错,过敏确实喜欢“恃强凌弱”。当你的身体对某种物质发生过一次过敏后,你就会被贴上“弱”这个标签。等下次再遇到相同的物质时,过敏就会跑来“欺负”你,让你再次出现过敏反应。所以,假如你出现不知原因的过敏反应,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过敏的原因,并牢记于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尽可能避免接触导致过敏的物质,以免再次过敏。
如果一个人对某种物质过敏,那他的爸爸或妈妈很可能也对这种物质过敏,因为过敏具有很强的遗传性,可以由父母遗传或由祖父母隔代遗传。这类因遗传而容易出现过敏反应的人群被称为过敏体质者。这类人可能终身都易发生过敏,甩也甩不掉。
庞大的过敏原
有人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以前接触或食用某种物质不会过敏,却突然在某一天及以后过敏了,这是为什么?
其实,并不是接触到过敏原(能够诱发过敏反应的物质被称作过敏原)就一定会出现过敏反应。通常情况下,某人第一次碰到过敏原时,并不会出现过敏症状,但他的体内会产生相对应的特异抗体。只有这种特异抗体在体内积累到一定量后,这个人再次遇到该过敏原时才会出现过敏反应。
那么,平时可能我们接触到的过敏原都有哪些呢?
一般来说,过敏原主要通过吸入、食用、接触或注射等方式诱发过敏反应。科学家依此将过敏原分成了好几类:
一是吸入式过敏原,指的是能够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的过敏原,如花粉、柳絮、粉尘、动物皮屑、油漆、汽车尾气等。
二是食入式过敏原,指的是能够通过饮食进入人体的过敏原,如牛奶、鸡蛋、鱼虾、酒精、香料、姜葱等。
三是接触性过敏原,指的是能够通过接触引发过敏反应的过敏原,如化妆品、洗发水、染发剂、塑料、项链、细菌、寄生虫等。
四是注入性过敏原,指的是通过静脉注射等方式进入人体的过敏原,如青霉素、链霉素等。
万万没想到的过敏原
除了上面这些过敏原,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可能碰到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过敏原。有的人对菠萝和杨桃等水果过敏,吃了这些水果会出现口唇发麻、全身发痒、腹泻、呕吐、头痛等一系列症状;有的人对紫外线过敏,光照后会被晒伤,出现皮肤瘙痒、刺痛、皮肤脱屑等症状;还有的人会对金属过敏,接触后会出现皮炎、湿疹等症状……
我们要怎么做?
面对这些防不胜防的过敏原,我们要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重视身体表现出来的过敏反应,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医院就医,找出过敏原,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以为随便吃点药缓解一下就可以了。过敏不是小事,反复发作很容易诱发各种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其次,我们要有意识地远离那些已知的过敏原,如花粉过敏的人在发病季节应减少外出,如要外出必须做好防护工作;而螨虫过敏的人则要注意保持房间通风干燥,以抑制螨虫的生长。
另外,我们在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通过增强自身免疫力来对抗过敏。特定人群应选择相应的方法来对抗过敏:曾有过敏史的人,可以遵循医嘱,服用一些抗过敏的药物来预防和治疗过敏;对于一些可以治愈的过敏,医院进行脱敏治疗。
过敏的症状
过敏的症状与过敏原进入机体的方式有关。比如,吸入式过敏原容易引起花粉过敏、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表现为连续性地打喷嚏、流鼻涕、咳嗽;食入式过敏原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接触性过敏原则会引发皮肤红肿、瘙痒、丘疹、紫癜等症状;注入性过敏原可能会引发皮疹、发热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休克昏迷,危及生命。
小朋友们,看完这篇文章后,你知道什么是过敏了吗?把你的答案通过“写留言”告诉我们吧~
点赞最高的5名小朋友将获得我们送出的两本《我们爱科学》杂志哦~
编
辑
李 宣(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校
对
胡晓梅
校
审
魏金宇
值班编委
钟亚楠
供
稿
《我们爱科学》杂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