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一些人,他们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症状,比如消化不良、胸痛、心悸、乏力、头晕、失眠等等,其症状模糊多变,很难具体化,到相关科室看病,并不能发现疾病,或者通过医学设备检查,检出的异常现象,不足以解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症状的严重程度。这类病人反复就诊,常规治疗效果往往不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本期的《健康青岛》专门邀请了我院临床心理科心身疾病科主任王克聊聊临床疑难杂症与心理疾病方面的话题。
她的病情因母亲而变化有位56岁、明确诊断患有甲亢的女患者,母亲是老年痴呆患者。这位病人的甲亢表现有多食、消瘦、乏力、怕热、易怒等。当她母亲住到她家里时,这些症状会明显加重,后来母亲住进养老院后,病人甲亢症状及甲状腺功能就会变得相对正常。在参与会诊时,心理科医生对这位病人做了详细的临床访谈,医生们发现,她的母亲从小到大对她的要求非常高,造成她性格上追求完美,亲力亲为。她还是单位的部门领导,一方面希望把工作完美做好,一方面又希望照顾好妈妈,以免留有遗憾,因此每当母亲住到她家里时,她就倍感压力。心理科医生与内分泌科医生一起为患者提供平行治疗,使用药物改善焦虑情绪和睡眠,用心理治疗帮助她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征、成长经历以及工作生活压力对甲亢的影响。综合性的治疗,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像上面这样明显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疾病,还有很多。王克说,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神经性皮炎、支气管哮喘、慢性疼痛、肿瘤、神经性呕吐等等,这些疾病有共同的特征:首先,它们都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和体征;其次,发病原因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且随着患者情绪与人格特征的不同而有明显的病征差别;第三,对这些病用单纯的生物学治疗,效果不理想。
现实中心身疾病识别率低心身疾病其并非单指某一种疾病,而是一类由心理、社会因素起到重要致病作用的躯体疾病统称。王克说:“说白了,就是我们的情绪情感影响了我们的身体,促使身体上出现了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但总体而言,认为是心理应激因素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中介机制,继而影响各个器官而导致疾病。
调查显示,目前心医院门诊就诊患者的三分之一以上,而这部分人群到心理门诊就诊率只有20%——30%,去往其他临床专科门诊就诊者约占70%——80%。心身疾病现在发生率非常高,但是我们很多的老百姓,甚至医生对心身疾病的认识是不足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很多人如果出现头晕、头痛,首先想到的是脑子出现问题了,是不是得了重要的疾病了?这类知识不仅仅是老百姓掌握不足,我们临床医生也会掌握不足,就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检查,有的人就讲你是颈椎病,你是脑供血不足,这个时候就进行治疗,但效果都不好。”
很多疾病看似是躯体不适,其实是心理因素引起的。比如神经官能症、情绪性心率失常、肠易激综合征等。生活或工作压力、家庭变故等都可能导致内心的矛盾冲突,进而引起身体的异常反应。王克说:“各种检查,包括头颅CT、磁共振、各种化验抽血检查都查不出原因,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详细询问,发现大部分患者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问题,他这部分症状是心理问题导致的。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正确识别的话,通过心理治疗的方法就能得到有效的诊治。”
学会情绪调节和管理心身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息息相关,那么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学习情绪调节和管理,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对于预防心身疾病就十分重要。日常生活中,要对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反应保持敏感性。如果察觉到自己长期处于负性情绪的困扰中,并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就应该主动地进行情绪调节。可以借助运动、娱乐、与家人朋友沟通或心理咨询等方式疏导不良情绪,调整心身平衡,从而防病于未然。
如果发现自己可能患上了心身疾病,医院医院的心理科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采取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结合的措施,通过药物合并支持性心理治疗等综合手段来介入。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有效地缓解各类情绪问题和躯体不适,而心理治疗则可以让患者与医生或治疗师一起探讨触发躯体疾病的内在心理原因,改变负性认知观念和消极行为,从而更好地治疗心身疾病。
10月19日(周六)青岛电视台《健康青岛》将播出《隐形的“顽疾”》。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