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日化砖家
你刷过酸吗?
近日,据央视财经报道,南京的林小姐在一家美容院接受了一次刷酸后,皮肤感到灼热刺痛,部分地方出脓、结了厚厚的痂,医生诊断为“接触性皮炎”,
据了解,林小姐的情况,属于“刷酸”过后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高浓度的酸严重腐蚀了她的皮肤,掉痂之后局部会形成较严重疤痕。
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精神压力、化妆品选用不当等诸多因素造成的皮肤问题越来越多,消费者由于缺乏专业的护肤知识,加上美容市场的不规范往往也令消费者无所适从,由此引发的损容性皮肤疾患更是屡见不鲜。
除此之外,随着成分党的崛起,酸类作为高功效特性的成分,因此广受消费者追捧,“刷酸”也成为当下的护肤新潮流。一些含酸的化妆品和含酸的护肤产品的销售也变得火爆起来。
据美业颜究院数据显示,统计线上市场规模,年6月至年5月,“刷酸”市场规模近7.5亿元,月均销售增长率约为13%,年Q1销售额同比增长达到%,“刷酸”势头一路猛增。
就在不久前,上海市消保委购买了市场上热销的37件含“酸”产品进行比较试验,其中16件标注有化妆品生产许可证号,属于妆字号含酸化妆品,21件没有化妆品生产许可证号,为非化妆品含酸类产品。检测结果还显示,有的样品浓度远远高于国家《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对化妆品中果酸含量不超过6%的限定值。
另外,《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化妆品禁止明示或者暗示具有医疗作用,避免使用“换肤”等不当宣称。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7件标注有化妆品许可证的样品包装或网页宣称有“刷酸”“换肤”等字样。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美容机构打着“刷酸”能够让皮肤“逆天改命”的宣传,让不少深受皮肤问题的消费者深陷其中,殊不知,“刷酸”不知深浅,会让“换肤”变成烂脸。
年8月,针对流行词汇“刷酸”,国家药监局发布了《科学认识‘刷酸’美容》一文,提醒公众科学认识刷酸美容,同时强调“刷酸治疗”需医院和诊所,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并且告诉消费者刷酸过程中使用的“酸”并不是化妆品。化妆品不是药品,可以含有部分酸,但有严格的使用要求。
而所谓的“刷酸”,其实是一种化学换肤术,又称化学剥脱术,是将化学制剂涂在皮肤表面,导致皮肤可控的损伤后促进新的皮肤再生。
彼时,“刷酸”一度被广大消费者所热议。毕竟如今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刷酸”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年10月,为全面贯彻落实《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加强网络销售化妆品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利用网络销售违法化妆品行为,国家药监局自年10月起,开展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专项行动。
其中,行动中提出,将重点清理整治标签违法宣称的化妆品:包括标签内容与注册或备案资料不一致、虚假或引人误解、明示暗示医疗作用,以及违法宣称药妆、干细胞、刷酸、医学护肤品等。
年1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时也重点强调:拒绝制造“容貌焦虑”,促进医美行业规范化发展。
目前,“刷酸”行业还没有出现共通的使用标准和规范,其一般按照药械或者化妆品管理。但随着种种国家信号的释放,可以预料到的是,“刷酸”行业将迎来严厉监管,其“涉酸”化妆品企业、医疗美容机构继续打着“治疗”“换肤”等医疗作用暗示幌子的做法已经不可取了。
不可否认,适当刷酸能有效改善黑头、淡化痘印、暗沉等肌肤问题。
但是,消费者要了解到:“刷酸”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也不是所有皮肤都适合“刷酸”。
以下几类人群就不适合进行“刷酸”治疗:1、孕妇及哺乳期女性;2、未成年患者;3、局部皮肤存在明显炎症者;4、对酸过敏者;5、刚进行完去角质及激光治疗者;6、对光过敏的患者;7、皮肤较薄的患者;8、期望值较高者。
最后,如果真的有皮肤方面的问题,医院进行治疗。遇到好的医生,靠谱的机构,刷酸是换肤,不靠谱的或许真的就是“烂脸”。
另外,想要拥有一个好的皮肤,需要我们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多喝水、多运动,平时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