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戴口罩、勤洗手依旧是人们的日常防疫手段。可随着气温逐渐走高,一些市民因长期戴口罩、频繁使用洗手液,出现了皮肤过敏症状。近日,记者就百姓关心的皮肤过敏问题,以及如何采取防范措施,医院、华医院医院,采访皮肤科专家,请他们支招帮大伙拯救“口罩脸”和“消毒手”。
市民:脸部手部皮肤泛红起小红疙瘩
“最近天气逐渐变热,戴口罩很闷,脸上也起了红色小疙瘩,不知道是不是戴口罩引起的。”市民小王讲,长期戴口罩使她的皮肤出现了不适,尤其是天气炎热的当下,着实让她很困扰。
进入夏季以来,有不少市民都出现了类似的困扰。市民赵小姐表示,她的皮肤属于过敏性肤质,一到夏天就会出现皮肤炎症。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每天出门都得戴口罩,皮肤更加容易过敏。
除了戴口罩易引起皮肤过敏症状外,经常使用洗手液也给部分市民带来了皮肤炎症。市民周女士告诉记者,她一直都很注意手部卫生,可洗手的次数多了,皮肤也开始受不了。“一开始我还没太注意,只是觉得手背的皮肤痒,就下意识地挠了挠,虽然不那么痒了,但皮肤逐渐变得红了起来,仔细一看,长出了密密麻麻的小疙瘩。吓得我改用香皂洗手了。”
记者在随机采访中发现,与周女士有类似情况的市民不在少数,特别是中小学生,因皮肤细嫩,易被洗手液中的某些物质影响,出现过敏反应。
医院:皮肤科门诊量较以往有所提升
日前,市民李女士发现孩子的手指缝隙和手心等部位长出一些小水泡,而且手背也出现了类似过敏症状,医院就诊。经皮肤科医生诊断,系因近期频繁用洗手液洗手引发的皮肤过敏反应,属于皮肤科近期临床常见的汗疱疹。
“每年的这个季节都会有皮肤过敏的患者就诊。今年因受疫情影响,面部过敏患者有所增加。而频繁使用洗手液洗手,使接触性皮炎的患者量也有所增加。”医院皮肤科主任孙丽玲说。
同样,医院皮肤科主任侯明也表示,自疫情发生以来,因佩戴口罩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皮肤过敏患者量,照比往年上升10%—20%,特别是随着气温的升高,患者皮肤过敏情况也有所加重。从患者的年龄分布上来看,以青年患者居多。
“根据目前的临床诊断来看,因佩戴口罩而引起皮肤过敏的患者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侯明讲,一类是直接过敏,也就是患者本身对口罩材质有过敏反应,只要佩戴上口罩,皮肤就会出现如疹子、红斑、水肿、渗液、干燥、脱屑等过敏反应。另一类是患者本身皮肤比较敏感,属于易敏体质,再加上长时间佩戴口罩导致面部过度潮湿、温热,近而引起皮肤过敏反应。
华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侯冬梅指出,佩戴口罩时间较长,因为不够透气,勒紧后又会对局部皮肤产生压力及摩擦,会使皮脂腺导管开口不畅,导致皮肤油脂、汗液分泌受到影响。长时间戴口罩形成的湿热环境利于细菌繁殖,皮肤容易出现痘痘,以及痘痘加重现象,也可能会出现脓痱、脓疱疮、毛囊炎、疖等。
支招:口服、外用、中医妙方全都有
孙丽玲建议,过敏体质人群可在口罩内部加上透气好的无菌纱布,如果处于通风透气的环境中,可视情况摘下口罩,降低皮肤过敏几率。“皮肤呈弱酸性,洗护用品是碱性的,过度洗护会破坏皮肤的酸碱平衡。因此,使用洗手液洗手后,可使用润肤剂来保护手部皮肤表面。”
侯冬梅表示,对于已经出现红色痘痘的,可每日用温水洗脸两次,并外用抗生素或过氧化苯甲酰类药物。如果特别严重,则需加口服药物。饮食也要有规律、有节制,少吃高脂肪食品及腊制食品,少吃高糖类食品。皮肤有化脓感染时,需应用抗菌素。物理性的压痕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出现红斑肿胀,可用3—4层纱布在生理氯化钠溶液中浸湿,局部冷敷,每次20分钟左右,冷敷后仍然要涂抹保湿乳,要避免热水烫洗、75%酒精擦拭等刺激。
如果想用中医疗法,易敏体质患者需要从提高自身免疫力入手,侯明表示,多吃些大枣、阿胶、桂圆等补气血食物,并保证作息规律,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心情舒畅。“如果是治疗的话,可采取敷面膜、冷湿敷、中药水、冷喷等中医药疗法,使脱敏药物直达患处。也可内服清热、祛湿、排毒等方剂口服。但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此外,侯明也提醒广大患者,许多脱敏药膏都含有激素成分,虽使用后症状可能迅速减轻,一旦停用极易出现病情反复的情况。因此,出现过敏症状后,医院进行检查,根据医嘱对症治疗。如需涂抹护肤品的,医院购买医用护肤品,保证皮肤安全。
本报记者涂艳君张思思章爽/文字
林林/摄影
原标题:《炎炎夏日,如何拯救“口罩脸”和“消毒手”医院皮肤科讨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