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作为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腺分布密集的区域,如头皮、面部、胸部及皮肤皱褶处,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及微生物感染等多重因素。
病因与发病机制首先,遗传因素在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发现,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这可能与特定基因变异导致皮脂分泌异常有关。此外,环境因素如高温潮湿、精神压力大、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糖、高脂饮食)以及马拉色菌等微生物的感染,均可诱发或加重脂溢性皮炎的症状。症状表现脂溢性皮炎的症状多样,但最具特征性的莫过于头皮部位的红斑与鳞屑。初期,患者头皮上会出现淡红色的斑片,表面覆盖着灰白色的糠状鳞屑,这些鳞屑往往易于脱落,并伴有轻度的瘙痒感。
随着病情的进展,皮疹范围逐渐扩大,形成油腻的、地图状分布的鳞状斑片,严重时甚至伴有渗出、结痂,散发出难闻的臭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为严重的是,脂溢性皮炎可侵袭整个头部,导致头发油腻、稀疏,甚至引发脂溢性脱发,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脂溢性脱发的关联脂溢性脱发,作为脂溢性皮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生机制与皮脂分泌过多密切相关。过多的油脂不仅堵塞了毛囊口,影响了毛发的正常生长,还为马拉色菌等微生物提供了滋生的温床,进一步加剧了毛囊的炎症反应,导致毛囊萎缩、毛发脱落。因此,在治疗脂溢性皮炎的同时,也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