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袁璐5月14日,第三届皮科JAK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国内外数百名皮肤科专家及专业人士针对目前国内炎症性皮肤疾病的治疗挑战,深入探讨JAK抑制剂临床实践及炎症性皮肤疾病的最新学术进展,展望国内皮肤科诊疗新未来。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最近几年特应性皮炎治疗发展相当迅速,靶向药JAK抑制剂有望成为临床“新利器”。JAK抑制剂是一种小分子靶向药,可以抑制相关炎症因子信号传导通路而具备抗炎作用,目前已有多种JAK抑制剂上市用于包括风湿免疫性疾病在内的各系统疾病。“特异性皮炎,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湿疹。”医院皮肤科张建中教授表示,这一疾病对于皮肤科医生来讲一直是个挑战。过去通常使用激素类药物或者照光治疗,但治疗有效率仅50%至60%,有效率偏低,同时副作用明显。“很多医生对特应性皮炎治疗都头疼。”作为一种口服的非激素的靶向治疗药物,JAK抑制剂则有望改变这一局面。“我们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一类药物首先疗效快,患者上午吃了晚上就不痒了,很受欢迎。其次,疗效好,临床研究显示差不多一个月内就能治愈湿疹。同时,据我们一年左右的观察,该类药物也有这不错的安全性。”张建中称,新药研发推动了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使得皮肤科医生手里多了新武器。目前在众多靶向疗法的开发中,JAK抑制剂是最热门的靶点之一,受到辉瑞、礼来、诺华、艾伯维、吉利德等各大药企的青睐。不少中国本土生物公司也纷纷加入研发队伍中,如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记者统计发现,目前国内已获批的JAK抑制剂共有5款,分别为辉瑞的托法替布、阿布昔替尼,诺华的芦可替尼,礼来的巴瑞替尼以及艾伯维的乌帕替尼。其中年4月在中国获批上市,被用于治疗中重度的特应性皮炎患者的JAK抑制剂阿布昔替尼已纳入国家医保。辉瑞中国区首席医学事务官、副总裁曹峻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联合学会、专家发起了JAKPOWER战略合作项目,希望用3至5年时间,从专业教育、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学科发展等多维度共同推动JAK抑制剂在皮肤科领域的临床实践。需要注意的是,副作用是JAK抑制剂的不确定因素之一。记者注意到,年,欧洲药品管理局安全委员会(PRAC)限制心血管疾病、血栓、癌症和严重感染等4类高风险人群使用JAK抑制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也推后了JAK抑制剂的治疗顺位,并要求部分药物增加提示可能发生严重副作用风险的黑框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