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今天小编带各位认识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皮肤干燥症。
什么是皮肤干燥症呢?
皮肤干燥症是一种以皮肤干燥为特征的皮肤病。其症状主要为皮肤干燥、糠状脱屑,伴全身瘙痒,洗澡后加重。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好发于双小腿伸侧,病情进展缓慢,常于冬季及干燥季节加重。
有什么症状?
皮肤干燥症可以分为生理性皮肤干燥症和病理性皮肤干燥症。
生理性皮肤干燥症:一般见于早产儿和老年人。早产儿出生后脱离羊水环境,由于皮肤与外界环境的水平衡模式被打破,皮肤极度敏感脆弱,容易出现干燥、粗糙、脱屑等症状。老年人皮肤老化,表皮更新减缓,组织修复和皮脂腺分泌功能降低,神经酰胺和天然保湿因子减少,从而出现皮肤干燥症。
病理性皮肤干燥症:这一型往往伴随一些皮肤疾病出现,如银屑病、特异性皮炎和鱼鳞病等,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外观似网格状或铺路石样,显示不同程度鳞屑和脱屑,常伴红斑、裂纹和瘙痒。
病因是什么呢?
年龄增长、气候变化、洗澡水过热或洗涤用品碱性强等都是导致皮肤干燥的重要原因。
怎么治疗?
1.保湿剂的应用:皮肤干燥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外用保湿剂,从而促进细胞间脂质双层的修复,重建角质形成细胞正常分化的周期,最终通过补水、恢复脂质含量和表皮的完整性来恢复皮肤屏障功能,防止进一步的皮肤干燥。保湿剂是用于治疗皮肤干燥症的一线药物。当皮肤出现干燥而未出现红斑、瘙痒等症状时不考虑使用激素药膏。保湿剂是吸湿性物质,保湿产品通过配方中包含的活性成分可增加皮肤水分,减少水分流失。保湿剂成分主要包括尿素、乳酸、乙醇酸、甘油和丙二醇等,这些成分被分为密封剂、湿润剂和复原剂。研究认为皮肤干燥应定期外用保湿剂,从而保持表皮屏障功能,保护角质层以下的组织和结构免受感染和物理损伤。不同的保湿剂所含成分不同,其疗效也不尽相同。多种不同成分的保湿剂已广泛用于皮肤干燥症的治疗。有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皮肤干燥症患者对含有尿素、乳酸盐和神经酰胺等成分的保湿剂耐受性良好,尿素和乳酸盐在结构、物理学和生物学效应方面以及与天然皮脂的融合方面均优于其他通用的湿润剂。研究结果表明持续使用含有二甘醇/二亚油酸共聚物的保湿霜可显著改善皮肤干燥和瘙痒,与含甘油的润肤剂相比,外用含5%的尿素、精氨酸和肌肽类的乳膏可以明显增加皮肤水合作用,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干燥状况。此外,尿素作为常用的保湿剂的基质成分,可融入表皮的角质层,来增加角质层的水合能力。不同浓度尿素霜的保湿效果也不同。有研究比较了不同浓度的尿素乳膏,结果显示高浓度的尿素霜具有更好的保湿效果,但并不是浓度越高越好,与40%的尿素霜相比10%的尿素霜对皮肤的角质层产生更强的溶解作用。因此建议基于临床研究及皮肤症状来选择相应的保湿剂。2.多磺酸黏多糖类药物:多磺酸黏多糖类药物主要包括含类肝素保湿剂等。含类肝素保湿剂的活性成分是多磺酸黏多糖(MPS)。多磺酸黏多糖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有机肝素类化合物,通过刺激内源性透明质酸的合成来增加水合作用,增加皮肤的水合能力和弹性;通过抑制皮肤降解酶(包括弹性蛋白酶和透明质酸酶)来减轻皮肤早衰。此外,有国外研究人员通过动物模型对不同保湿剂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含有类肝素样成分的保湿效果优于其他类型保湿剂(如尿素霜)。研究表明,多磺酸黏多糖被角质形成细胞吸收之后,通过增加次级结合水以及板层结构储水能力而发挥作用,证明使用多磺酸黏多糖类药物治疗老年干燥症是有效的。
如何预防?
皮肤干燥症可以通过皮肤护理方式进行预防。洗浴不宜过于频繁,时间不宜过久,水温不宜过高。建议温水洗浴,避免用力揉搓皮肤和使用刺激性肥皂或沐浴露,浴后立即外涂甘油或保湿剂,防止水分流失,在干燥的环境,如冬季室内、空调房间,建议使用空气加湿器。保持饮食均衡、多样和适当运动。饮食不均、营养缺乏可引起必需脂肪酸的缺乏继而导致皮肤干燥。另外,适当运动可以刺激血液循环,增加营养物质和氧气向角质细胞的转移,有利于上皮细胞再生并增加胶原蛋白的产生,可防止皮肤干燥。建议戒烟酒,尽量减少阳光过度照射。烟草、酒精和太阳辐射等会加速皮肤老化,从而引起皮肤干燥。此外建议穿宽松、柔软衣服,避免来自毛巾和粗糙衣物的摩擦。
结语
综上所述,皮肤干燥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疾病,泛指超出皮肤正常的干燥状态,而未出现瘙痒及其他皮损的情况,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粗糙、缺乏光泽,可见网状细纹或伴鳞屑。皮肤干燥症并非只见于老年人,可发生于不同年龄人群,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治疗以预防和外用保湿剂为主。有效的治疗依赖于患者的坚持,保湿剂的应用需贯穿于治疗与康复全过程;与所有慢性病一样,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存在难度(如洗浴习惯及洗浴用品的选择),但通过适当的干预和健康宣教,皮肤干燥症及其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可以得到切实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参考文献:皮肤干燥症研究进展,李姗姗,聂舒等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5):-.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