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简介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d/263946/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和环境变化,我国特应性皮炎患病率近十年持续升高,其中儿童和婴幼儿患病率显著高于成人。
为助力特应性皮炎科学化、系统化疾病管理、倡导多学科共同关爱婴幼儿特应性皮炎患者,晖致医药有限公司在上海召开“薄嫩皮肤,用爱首护”第一届特应性皮炎综合管理高峰论坛。
婴幼儿特应性皮炎患病率高
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建中教授介绍,特应性皮炎通常初发于婴儿期,1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
尽管临床上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与治疗并不困难,但由于婴幼儿的皮肤屏障功能薄弱、无法准确表达症状和需求,而“新手”家长又缺乏婴幼儿照护经验,导致一些治疗误区:有的家长对疾病认知不到位,盲目追求根治疾病,缺乏疾病长期管理意识;有的家长担心药物副作用,患儿的症状缓解之后立即停止用药;有的家长过分相信网络平台上的经验分享,导致患儿薄嫩的皮肤屏障反复受损、无法得到修复。
张建中教授强调,特应性皮炎易反复发作,并且一次比一次更严重,患者需要坚持长期维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家长不要随便给患儿停药、减药或不规律用药。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规范治疗,才能使患儿的皮肤状况、生活质量得到长期有效改善。
“一旦发现孩子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出现剧烈瘙痒、皮疹反复发作和睡眠障碍等症状,家医院就诊,否则不仅影响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而且可能因延误治疗引发更严重的特应性共病。”
特应性皮炎常合并多系统共病
特应性皮炎患者经常合并多系统共病,不仅包括过敏性共病,比如各种皮肤疾病(手足湿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痒疹)、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哮喘、嗜酸性食管炎等,而且包括其他系统的症状如皮肤感染、心血管代谢性疾病(肥胖、心脑血管疾病)、身心疾病(皮肤痛、睡眠障碍、抑郁)。
上海交通大医院郭胤仕教授指出,特应性皮炎不仅仅是一种皮肤病,从共病的意义上来看,特应性皮炎是慢性系统性疾病的一种皮肤表现。有研究发现,婴儿或儿童早期出现的某种特应性反应症状常常预示着未来其他特应性疾病的发生。因此,特应性皮炎的护理和治疗越早启动、患者获益越大。尤其是对于婴幼儿特应性皮炎患者,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和长期管理有助于识别并预防其他特应性疾病、降低延误治疗风险、减轻患者疾病负担。
郭胤仕教授指出,特应性皮炎患儿家长往往在诊疗过程中走弯路,无论是发病初期不重视,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容易导致贻误病情、影响预后效果。因此,患儿家长应当正确认知特应性皮炎和可能发生的共病,有规律、有计划地评估共病发生风险,注意特应性皮炎患儿的长期护理,医院就诊并按照医嘱进行治疗。
规范治疗与科学护理缺一不可
与成人相比,儿童和婴幼儿特应性皮炎在皮损分布、皮损类型、用药选择和预防护理方面也有明显不同。既往通常选择外用糖皮质激素用于特应性皮炎的急性期发作,以快速控制炎症、减轻症状。然而,外用糖皮质激素不能修复皮肤屏障,并且长期大面积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皮肤和系统不良反应,包括皮肤萎缩、多毛、色素减退、继发或加重感染等。
张建中教授指出,以吡美莫司乳膏为代表的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是治疗特应性皮炎重要的抗炎药物,可用于皮肤薄嫩部位和褶皱部位以控制炎症与瘙痒症状或用于主动维持治疗减少复发。
研究表明,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长期治疗(≥12个月)的疗效和安全性良好,可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和外用糖皮质激素用量,改善成人和儿童的生活质量。“目前,吡美莫司乳膏在中国已经获批适用于无免疫受损的3个月及3个月以上轻度至中度特应性皮炎患者,成为中国首个且唯一获批的婴幼儿特应性皮炎外用非激素类药物”,张建中教授补充。
郭胤仕教授提醒,家长在遵从医嘱坚持药物治疗的同时,更需注意日常护理,为患儿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远离过敏原,洗浴温度控制在32度~37度,洗浴时间5~10分钟,并选择合适的保湿润肤剂足量多次使用。
采写:南都记者杨丽云